《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7月27日 第 13 版刊登了林希老师的教学心得《告别“哑巴汉语”》。目前👨🏼🍳,我院面向全校各院系开设的课程数量为29门,每学期有超过一千人次留学生选择,教学总学时超过两千学时。这篇心得就是在林希老师担任医杏宇临床医学全英文专业汉语教师时所作,全文如下:
告别“哑巴汉语”
林 希《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7月27日 第 13 版)
虽然事先已经知道,我这学期新接的医杏宇留学生班汉语基础薄弱🏄♀️,但当我走进教室,几句简单“对话”后所出现的情况还是让我吃惊:有些学生对我的汉语问话完全没有反应🙍🏼♀️,有些则只是机械地重复我的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产生“哑巴汉语”的原因🤹🏻👨🏻🦼:这些学生的医学专业课都是用英语授课的,而上学期任教的中文课教师同样也经常用英语教学。久而久之,他们即使看到中国人🔻,也不习惯使用汉语。
原因找到了,可是要改变现状却不容易。我告诉学生🕵🏽♀️,为了让他们真正学好汉语,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不讲英语🩸。对此,学生们的反应很焦躁,一连3天,他们表示:听不懂🚴🏼🌓,什么都不懂🦀!
于是我放慢了语速🆒👩⚕️,增加了大量的肢体语言👮🏻,还拿来了图文并茂的识字卡片。先从生活用语入门,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到第四天,他们表示,“能听懂一点点了。”这时候,我适时地从五彩缤纷的识字卡片转到我们的专业汉语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每一课的生词✵,让他们认读、听写。用这种最传统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语音、汉字和词义之间的联系。一个星期之后🛄,他们才习惯用汉语的“对”、“错”而不是用英语的“YES”、“NO”来回答问题的答案。
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学生们慢慢接受了新的教学方式,不再吵着要英语了。他们也很愿意到黑板上来写拼音,写汉字。只是,他们还是不能开口说汉语。
到了第三个星期,我正在带领学生们做练习🏬,突然,一个沙特阿拉伯学生用汉语问了一句🧑🏽🎄:“在哪里🧇?”我惊喜地看着他,啊,他终于开口说汉语了𓀏!其他学生也惊讶地看着他:咦,他会用汉语了!受到鼓励的学生非常兴奋,很快又来了一句:“我找到了🫅🏽!”然后🤸🏽♂️,他给我看他的生词本💗🪬,请我教他说“很容易”,学会后🦃,他又加了一句:“很简单!”
真想不到,这个在第一节课时只会机械地重复我的问题的学生一开口就能准确地使用汉语词汇👈🏽👲。他的进步鼓舞了其他学生,也让我对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更有信心。
接下来,模仿课文的对话就可以进行了。我发现其实这些留学生还是挺活跃的🙏🏽,他们喜欢在所模仿的课文中加入自己的发挥🫴🏼,不会说或者说错了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和纠正。于是我趁热打铁,在第三个星期的最后一节课上,我结合课文里的生词进行了一个“到医院看病”的情景表演🕌。学生们特别投入♖,他们轮流当“病人”,每次都更换放在面前的卡片,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也都想办法创设情景,尽量多说几句话💇🏽。
我终于打开了这些留学生的汉语闸门💒!看着这欢快活跃的学习场面,我知道我的坚持已经初见成效。“老师,今天是国际妇女节,节日快乐!”捧着学生们送上的漂亮鲜花,我知道👩🏼🔬,自己的付出已经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这感觉👩🏼,真好!
(本文作者系杏宇对外汉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