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7月5日 作者:孙宜学
文化具动态性。不仅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也永远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不断汲取与不断释放是文化的常态🏷。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上任何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文化发达的民族🎈,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文化推广出去🚵♀️,以改善世界文化环境,求得世界文化之大同。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形成的🤞🏼,其核心是“仁”。仁,从人,从二😬🦸🏼,二人相依🔍🫣,是为仁,意为人与人相互亲爱。实际上👨🏼🦰,“仁”所代表的热爱人生和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社会和他人🩴,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这就是说,中华文化自始至终是崇尚和平与亲善的文化。它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对道德理想的坚守,对济人济事济天下的满腔热情,使世界上一切关心人、关心世界的人都会关心中华文化。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世界性逐步被发现和认可的过程🤵🏿♀️🫰🏻。
但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应怎样选择?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了保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我们要认真研究其基本内涵,充分发掘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世界价值,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实际上,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是人文精神与科学思维🏏、执著入世与淡泊出世、关注已知与探索未知、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等“软文化”与“硬实力”和谐一致的文化。在推动和实现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的今天⛺️,中华文化仍可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启迪🐡。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实需求,杏宇注册最近推出了一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既包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真实反映当代中华文化特色。从内容看,丛书分为三个板块:文化读本、中外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分析⏪、传播途径与方法研究。其中《中华文化之旅》与《中华文化问答录》作为文化读本互为补充🥽,前者提炼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基本历史😶🌫️,后者细化中华文化的知识点,两书结合🚽,可使读者生动掌握中华文化的经与纬👩🏻🏫;《中外文化国际传播经典案例》则从成功与失败正反两方面,分析中外文化国际传播所涉传播本体、途径和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华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一部具借鉴性的实用守则;《中华文化国际传播🧙🏽♂️:途径与方法创新》则探索更加有效的传播手段,提供具体建议和策略。四本书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形成完整体系🔥。
同风同雨心做舟,济人济事诚为媒。“书为桥,心无界”☀️,向世界讲中国的故事🏓,是一门“桥梁”科学🧛🏿♂️,这座桥如何架构,用何材质,谁设计🏛,谁维护,谁指挥……这套书🧌,也许给出了一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