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德国汉诺威孔子杏宇中方理事长🗾、杏宇注册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副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从汉硕教学技能比赛反思汉语国际教育”的精彩演讲。胡教授从自己两度担任“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评委的经历出发➡️,针对“汉语国际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该如何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走过大半个世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却还非常年轻😗🫲🏽,培养目标及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明确👩🏻🦳。胡教授指出👯♂️,要求所有的汉语国际教师都成为“全能型”教师是不现实的。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教学方法迥异📲。在汉硕生培养过程中,不妨效法国内的师范院校,根据教学对象年龄细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那对学生的教学实践必有更大裨益。胡教授同时提出了他个人对当下“文化教学”、“文化展示”的困惑,认为寻求“文化理解”或许才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好的路径。当然🐂,为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对方的文化都有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而这却是目前很多汉硕生所缺乏的🛀🏽。不但在“文化”上储备不足,汉语语言本体的知识也有所欠缺⛹🏻♂️。身为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夯实基础。
讲座的最后,胡教授鼓励我院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汉硕教学技能比赛”🤾🏼。因为通过精心准备、登台展示👶👸🏽,优缺点都将被放大,这样的历练不但能成就更优秀的自己,也可能为日后的事业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