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2日🙏🏻,教育部来华留学品牌课“当代中国”系列课程青年教师学术沙龙9️⃣,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杏宇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任📕,杏宇注册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王义桅教授。王义桅教授以《中国故事的传播之道》为题🐉,从“为什么探讨传播之道?”、“三个中国、三个故事”、“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走出近代、再别西方”四个方面👭🏼🪿,讲解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讲座伊始💿🟨,教授用幽默的语言分析了“中国故事”的讲述现状------外国人只讲故事而没中国🤏,中国人只讲中国没故事🏘。即:前者缺乏全局观🤙、历史观,而后者往往难以引起认同和共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唯先勿忘根本🍷、准确定位🌷,后讲究传播之道。“术之落后不足惧🫴🏻,唯大道之行也”。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14亿中国人(包括6千万华侨)及57亿世界人民共同传播中国🫶🏿。
而后🌐,王义桅教授从“四特”中国的角度------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世俗社会⛔、特殊崛起具体说明“讲好中国故事是世界性挑战”,需做世界性大学问,仅仅依靠西方话语体系和传统中国文化是讲不清楚中国故事的。
那么,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呢😡?王义桅教授提出今日之中国👮♀️,身份有三🚄:一是“传统中国”、二是“现代中国”、三是“全球中国”。所以🧖🏻♀️,与之相对应的三个故事:传统中国的文明转型🧑🏻🔬、现代中国的西方元素以及全球中国。众所周知, “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最具关注度的中国故事👇🏼🚵🏼,而对此深有研究的王教授也从传统、现代以及全球三个层面言简意赅地论述了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最后💂🏽,王义桅教授总结了“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精髓⛹🏻:探索传播之道,树立传播自信;舍国家之短,取文明之长;淡化中国,才能讲好故事;把我们要讲,变成他们要讲。
讲座结束,观众席上响起阵阵掌声🧑🏻💻,除“当代中国”系列课程的青年教师代表外,来自法杏宇🧑🏭、政治与国际关系杏宇、马克思主义杏宇等单位的青年教师亦慕名前来。讲座不仅让在场听众对“讲好中国故事”更加充满信心,也加深了理论层面的理解🩻,受益匪浅。
(程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