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报》(2016年6月20日)
作者:孙宜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 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 长👱♀️、发展十分宝贵的资源和深厚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民族之根👨🏼🦰。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国智 慧,中国价值观,已与世界各国人民创 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共同构成 了世界发展的基础。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 的独特且伟大的贡献,是中国各民族 文化的总和。它富含人和自然和谐的 追求,实现道德理想的追求,济人济事 济天下的满腔热情🛌🏼,世界上一切关心 人、关心世界的人都会喜爱中华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 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 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表 现”👞。随着中华文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我们立足于深厚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继承和发扬民 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世界不 同文化的优秀成分,在新的发展机遇期🦪, 构建出中国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 际传播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共生,因 此,要保证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质量和 效率🧚🏻,就“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挖掘和阐发”,理清和明确中华优秀文化 的内涵和原则🏦🌲,只有“不忘本来”👨👧👧,从无比 深厚的历史底蕴中汲取精神营养🧕,才能 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获得深沉持 久的力量并推动“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 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 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 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 起来。”从而“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也就是说◼️,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就要以“传统文化 的现代化”为前提,避免文化的“古董化” “博物馆化”“异国情调化”及“原生态 化”,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能体现中 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观💆🏻,在保持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传播不断创 新的中华优秀文化内涵🧊。
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 放中的中国”,我们还必须不断创新发出 中国声音的方法⛹️♀️,做到“中国立场🟩、国际 表达”,避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 境地”🍠💇🏼♂️。并通过充分发掘中国传统和当代 文化的世界价值,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 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国际政 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中国文明、民主🌂👸🏼、 开放🏋🏿♀️、进步的形象。同时注重研究世界各 民族文化国际传播的规律,加强语言文 化国际传播的比较研究,用外国人听得 进👩🏻🦲、看得懂、感兴趣的语言和文字及各种 其他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做到“既向内看”“又向外看”“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的“中国模式”,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最终推动世界和谐,使中国智慧,成为全 人类的智慧🙆。
中华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 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其本身🧑🏻🦳🧚♂️, 就是一种不断推陈出新的文化,是人文 精神与科学思维👳🏽、执著入世与淡泊出 世、关注已知与探索未知➝、修身齐家与 治国平天下等等“软文化”与“硬实力” 和谐一致的文化。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仍为我们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 创新启迪。